本文農資網分享“48%氰烯戊唑醇畝用量(氰烯戊唑醇怎么用)”!
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分布較廣、典型的氣候性病害,抽穗揚花期遇雨是該病發生的關鍵因素。另一個客觀因素近年來免耕、少耕及秸稈還田導致了田間菌源充足,加上品種多雜、生育期不一,致小麥抽穗揚花期較長,這3個因素決定了該病的發生輕重、流行與否!下面與大家聊聊小麥赤霉病發生動態及防治方法,以供參考。
1、小麥赤霉病發生動態
據最近發布的《2022年全國小麥赤霉病呈重發態勢》,預計小麥赤霉病在長江
因此,今年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形勢嚴峻,種植戶應抓住關鍵時期早預防!
2、小麥赤霉病預防在什么時期打藥好?關于在什么時期打藥預防小麥赤霉病,農戶也有疑問,是在小麥抽穗前預防好,還是小麥揚花時噴藥預防效果更好些。
赤霉病菌一般在小麥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,抽穗期次之,乳熟期病菌侵染率明顯降低,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。因此,小麥揚花期是最佳防治時期,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用藥,一般見花打藥(揚花5%-10%),做到始花一塊防治一塊,早揚花早防治、遲揚花遲防治,在盛花期再打一次,與第一次藥后間隔一個星期左右;同時,遇連續陰雨或高溫高濕(霧霾)天氣,高感病小麥品種的首次噴藥時間應提早至齊穗期。此外,用藥應搶在雨前,滯后防治效果要差,若用藥關鍵時期遇雨,應搶時間,利用聽雨間隙時間巧用藥??山Y合“一噴三防”進行防治。
3、選用什么藥預防小麥赤霉病效果好?重點選用氰烯菌酯、丙硫菌唑、戊唑醇及其復配制劑等藥,盡量不用或少用抗藥性水平高的多菌靈類藥劑。
氰烯菌酯是氰基丙烯酸酯類化合物,對禾谷鐮刀菌具有強烈抗菌活性,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,已登記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和水稻惡苗病。
丙硫菌唑是三唑硫酮類化合物,是一種脫甲基化抑制劑,與傳統三唑類殺菌劑相比,丙硫菌唑活性更高,內吸傳導作用更強,殺菌譜更廣,具有極好的保護、治療和根除活性,對小麥赤霉病、白粉病、紋枯病、銹病等病害均具有很好的防效。
戊唑醇是高效廣譜內吸性三唑類殺菌劑,具有保護、治療、鏟除三大功能,殺菌譜廣、持效期長,通過抑制真菌的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。但要注意施藥后短期內不能出現強降溫天氣,否則容易對小麥灌漿結實造成不良影響。
吡唑醚菌酯對小麥赤霉病有一定防效,但需要注意的是,該藥會刺激赤霉病菌分泌DON毒素,使商品麥毒素含量超標,生產上不宜單用該藥防治赤霉病,宜選用吡唑醚菌酯與氟環唑、戊唑醇等藥的混配劑,但選用氰烯菌酯、丙硫菌唑、戊唑醇等高效藥及其混配劑,并抓住適期足量施藥,一般對赤霉病有較好防效,沒必要加用吡唑醚菌酯,以免刺激赤霉病菌分泌DON毒素。
參考藥劑用量:48%氰烯·戊唑醇懸浮劑40-60克/畝、40%丙硫菌唑·戊唑醇懸浮劑30-50毫升/畝、30%戊唑·多菌靈懸浮劑75-100毫升/畝、41%甲硫·戊唑醇懸浮劑50-75毫升/畝、45%戊唑·咪鮮胺水乳劑20-25克/畝、30%唑醚·戊唑醇懸浮劑40-50毫升/畝。
施藥注意事項:施藥后8小時內遇雨,應在晴天補防1次。注意用足水量,一般每畝用水量不少于40公斤。施藥時均勻周到,在穗期要對準植株上部特別是穗部重點噴藥。注意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,以延緩病菌抗藥性產生,提高防控效果。
#谷豐計劃#云眾地服務宗旨: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,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。更多種植技術知識,歡迎關注@云眾地
版權聲明
1.本站遵循行業規范,轉載稿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2.本站原創文章,請轉載時注明來源(48%氰烯戊唑醇畝用量(氰烯戊唑醇怎么用):http://www.my1ofakindevent.com/nongyao/49357.html );3.網絡文章可能會經編輯修改或補充。